《三体》电视剧主创团队进清华!

发布时间: 访问量:272

微信图片_20230510165234.jpg

活动主要分为圆桌对谈与提问两个环节。主创与嘉宾们就科技和艺术在科幻作品中的关系、科幻在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可行性、青年科技责任和中国式科幻未来三个主题进行了探讨。

“古筝计划”是《三体》的名场面之一,也是影视改编需要精心呈现的重点。如何把原著中的科幻场面既真实地还原,又艺术性地呈现?


《三体》电视剧总导演杨磊回忆,他在看原著时就在脑海中构想这个画面,“汪淼拿着望远镜在远处,一直在等待、观察,但其实这个过程又是很快速的。”如何呈现“飞刃”的“千里不留行”,又如何展现人物内心的焦急期待,就像高速摄像机合成的慢镜头,充满了挑战。


来自遥远星球的一封“善意来信”应当用什么形式来呈现?符合当时年代的计算机屏幕视觉效果是什么样的?光影颜色如何选择?《三体》视觉与动画导演陆贝珂分析,在CG制作中,视觉团队考据了电子枪的屏幕设计,采取了模拟信号而非数字信号的视觉效果,添加了颤抖特效,就连色彩对比度都有据可查。


主创团队解决了许多类似的细节性技术难题,经过反复研讨、修改,在学术化的推演与观众对原著的期待性之间做了折中和平衡,最终呈现出精彩的高还原度视觉效果

没有科技的支撑,科幻的想象无法落到实处。在筹备期间,剧组工作人员一起补课,学习了许多科学知识,了解了“为什么”和“怎么做”。“其实我们还是分得很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幻的。”对此,杨磊笑着表示,“其实科幻的作用也不是去精确地传达科学本身,但是它会传达出一种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一种人对外部世界乐观主义的精神。


作为该电视剧的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表示:“我的一个体会就是,科学顾问要干的事是两层。第一层是保证那些跟我们现实科技一致的设定是科学的各种材料要用什么,地球与半人马座的距离是多少……要保证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对的;第二个方面,对于不一致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科学的想象。你要让这个想象的思路是对的,是可以通过科学去解释的。但它一定不是现在的科学,因为如果都是科学可以解释的,就不是科幻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如何让它符合当前科学认知。”

对科学的想象,也在不断启发着科学家们思考看似遥不可及的问题。对于科学和科幻之间的关系,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副系主任蔡峥表示:“科幻最大的功能是给大家提供想象力。”


《三体》中的“审判日”号巨轮上搭载了高功率的发射设备,以便随时与遥远的三体文明保持联系。以这样的方式与地外文明交流是否可能?蔡峥表示,这样的联系已在现实中存在:“美国旅行者号在太空发射对外信号就是一个例子,而我们中国的FAST射电望远镜也可以做到相当远距离的信号接收。就算把一个手机这么小的东西放到土星和木星之间,我们也可以探测到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认为,科幻小说、电影里面都是有违反科学问题的部分。“我小时候之所以走上科学道路,也是因为看了很多科幻小说。后来我发现这里面确实有很多漏洞,但我已经入迷了,那里面的漏洞实际上就没有关系了,因为这主要是一个浪漫的幻想,让你启发的梦想。”


“物理学不存在了”——这是在《三体》中,让人震惊和担忧的命题:如果物理不存在,那现实世界是否存在?我们的生命是否真实?


对此,梁文杰从另一视角表示:“如果现实中物理学‘不存在了’,我会非常开心。”他解释,就像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麦克斯韦,物理学或者说科学就在不断经历着推翻过往概念和理论的革命。“‘物理学不存在’代表着我们有无穷的机会去创造。”


王元卓也分享了电视剧中出现的“红岸”计算机的还原历程他对国内外长时期的计算机型号、款式做了详细的资料调研,并将最终成果汇编成书。这也意味着科幻在现实生活中促生了科技可行性。








更多文章